我县丘陵、山地面积广阔,适合谷子的种植,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,长期种植面积2万亩,年产量200万公斤。当地无霜期短,昼夜温差大,农民使用传统种植方法耕种,不施化肥、农药,加上独特的气候和土质条件使所产小米颗粒均匀光洁,色泽金黄,米香浓郁,粘软爽口,煮成米粥粘而松散,做成稀饭稀而粘稠。早在汉朝时就被御封为朝廷贡米,明清年间更负盛名,称“ 車 亭贡米”。 “ 車 亭”是我县丘陵山区的一个村名,分上、中、下三个自然村,是国内古时候伟大数学家祖冲之的故里, 相传是皇帝出游时路过这里,建“ 車 亭”用以休息而得名。 野三坡小米含有多种营养物质,如蛋白脂、脂肪、赖氨酸、碳水化合物、钙、磷、铁、锌、维生素等,熬粥食用味道鲜美,属纯天然、无污染绿色食品。 小米怎么吃有3、一是熬粥,二是煮饭,三是磨成小米面,蒸丝糕吃。这三种食用方法,各有各的滋味,但以煮粥吃最好。小米粥不只美味,而且营养成分非常高。特别是大家野三坡小米熬的粥,看起来金黄,喝起来喷香,汁水非常浓。假如盛出一碗小米粥,凉上一会儿,上面立刻会结成一层皮,像豆腐皮、奶皮一样。所以在北方,小米粥被觉得是十分滋补的食品。妇女生孩子,坐月子,是不吃荤的,主如果吃小米粥,足足要吃一个月。它使产妇不但营养充足,而且胃口旺盛,奶水充足。所以,当年产妇是必不可少小米、鸡蛋和红糖这三样东西的。 熬小米粥要应该是温火慢熬,米烂汤稠,火急了不可以,另外,米多了不可以,不然就改吃粘饭了。小米粥不难做,但火候、米的数目、水的多少都要学会的恰倒好处。
蜀中人文地理丨舌尖上的盐亭之盐亭米粉
名师,邓洪军,教育范围创作者
盐亭是嫘祖故里,在这块嫘祖创造养蚕织丝的土地上,也有许很多多的美食,让盐亭游子旅居他处时亦时刻怀念故乡的人与物。盐亭火烧馍、方酥饼自不必说,金孔小麻花也是旅居客处的游子的相思之物。土生土长的盐亭人哪个又没吃过火烧馍、方酥饼、金孔小麻花呢?它们自然能代表盐亭家乡的味道,但今天我们要讲的却是盐亭的米粉。
米粉,是盐亭地地道道的美食,行走在盐亭的每一条大街小巷,你总能找到好几处米粉店。盐亭人爱吃米粉也不知是从什么时间开始,反正在我还非常小的时候,街上就有大大小小的米粉店。在一百多年前,砍柴人早早地就砍好柴,趁着天还未亮,行十几里山路,将柴挑给米粉店的老板,于是从早到晚,米粉门店的炉火都不熄灭。
时过境迁,盐亭县早已接通天然气,小土灶早已经变成了整洁环保的天然气灶,但不变的还是那份浓浓的家乡味道。在这味道里,有童年的回忆、有上学的记忆、也有游子对家乡的浓浓思念。其实,走遍了大江南北、吃惯了八方美食的人,对故乡的思念仍是浓缩在那一碗红红的米粉汤里。乡土难离,就算喝一口家乡的水,心里也是甜的。行走在盐亭的边边角角,心中总有数不尽的回忆。
时光已去,再见盐亭,看落叶翻飞,睹日月轮回。说不尽的故事,还在一幕幕上演,自强不息的盐亭人,一代接着一代,走出去,再回来,走出去,再回来……